探索国家博物馆在强制关闭时期的收藏。
今天实在是有点疲惫,馆里并没有什么业务上的工作,也没有特别值得和大家汇报的感悟。所以就把自己的一篇稿子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好不好的,就当是滥竽充数了。前阵子我吭哧瘪肚的熬了好几宿,憋出了一篇讨论博物馆展览中护栏应用的文章。对于护栏这个事情,我确实是关注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毕竟护栏在整个展览的设计中占比太小,小到大家都知道现实中存在问题却又都不愿意拿到桌面上公开来谈。而我身边的一些人认为,博物馆滥用伸缩隔离带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增加对其的关注度来解决的。这是一种方法,但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篇题为《具象与抽象的距离——关于展览中护栏应用的三个问题》的稿子里,我讨论了三个问题:展览中的护栏应统一标准,还是单独设计?伸缩隔离带为何被滥用?从护栏到“距离”,博物馆要如何对待?我感觉我已经把自己想要说的内容都表达清楚了。下文就是此篇文章讨论的第二个问题。伸缩隔离带,全称为不锈钢带式伸缩围栏,依靠价格低廉、一物多用的特点,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被应用广泛,但如果作为防护措施应用于展览,则非常不妥。一是高度问题,伸缩隔离带的栏杆柱通常在90公分左右,这个高度对于一些美术作品是有视线遮挡的;二是颜色问题,隔离带大多以红蓝两色为主,尤以红色居多,很难与展览整体环境相匹配;三是给观众的感觉,隔离带所表现出来的“禁止”与“拒绝”的情绪,会让观众感到不受尊重,继而产生抵触心理。现在博物馆的展出环境的确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必要的时候展览也需要利用一些辅助工具保证安全,如果用,是不是要把对展览的干扰降到最低?前文列举的关于护栏的优秀设计并不能代表整体水平,在当下大部分博物馆的展览中,伸缩隔离带仍然大量被使用,这是由博物馆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伸缩隔离带的滥用反映出馆方对展览的艺术设计仍然不够重视,尤其体现在对展览细节的处理上,手段单一,技术粗糙。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文明之海——从古埃及到拜占庭的地中海文明展”在使用伸缩隔离带时就仅考虑了安全性,而没有结合整体环境为展览单独设计护栏,从展厅中一组伸缩隔离带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到,红色的隔离带与地中海风格的展厅格格不入,显得十分突兀;首都博物馆的“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也存在相似情况,在以臧地红色为主题颜色的展厅中使用了蓝色的隔离带,逼迫观众跳出了精心营造的藏文化氛围;黑龙江省博物馆的“神奇之青冈猛犸象故乡”则没有考虑展品的实际情况,对放置于地台上展示的水牛头骨,仍使用标准规格的伸缩隔离带,视觉效果极差;另一方面,隔离带滥用的现状也表现出博物馆过度谨慎的态度。很多时候,如果仿制品和复原场景不存在保存的问题,展览部门会希望尽量开放性的展示,避免任何在观众和展品之间的屏障,以增强展示效果。但实际情况是,即便展览部门设计了一个开放展示的区域,在展出后也会被管理层认定为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并由安保部门布置防护措施。尤其是对于一些精心设计的大型场景,在隔离带的包围中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最典型的例子是首都博物馆的“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该展在序厅设计上可以说是精益求精,从展厅外的立柱的装饰,到地面上的金属牛蹄印,再到左右两侧的转经筒,最后是牦牛头骨环绕的序厅,这一条路上,每个设计都具有极其浓厚的仪式感,可惜的是,完美的氛围被一组伸缩隔离带打破。既然设计师能够花心思做那么好的序厅,那么大的场景,那么精细的环境,一定是不希望有任何分裂展览与观众关系的东西出现,而此处的隔离带就像是长了媒婆痣的蒙娜丽莎,使人大幅降低了继续探究美的欲望。伸缩隔离带的深一层含义是博物馆对于观众的轻视和不信任,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刻反思。诚然,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推进,进入博物馆的人群多了,个人素质良莠不齐,确实会发生一些损坏展品的事故,但参观博物馆,本身就是对公民素质提升的一种机会,因此,对参观行为的不当之处,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引导,而不是在还未发生时就全面否定。我们强调展览中护栏的使用,不是说一定要让观众和展品零距离的接触,这反而又走上了另一条极端,安全不是使观众丢脸,而是以防万一的加强措施。但如果在已有的防护措施前再放置一组隔离带,把观众当贼一样防着,似乎有违博物馆对公众开放的初衷。比如,新疆伊宁锡伯族博物馆中的一处场景,加高的地台、明显的标识已经十分明确的向观众表达了“禁止”和“不允许”,再增设隔离带也不会有更好的效果;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在已有的玻璃围栏外拉起来的一组隔离带,不知道是玻璃不放心还是对观众不放心;湖北省博物馆对于曾侯乙编钟的保护可谓尽心尽力,鉴于观众对国宝级文物的极大热情,多一些防护手段也是必要的,但在已然完备的防护措施前面还要再摆放隔离带,则可以看出馆方给观众的画像是怎样的。内容大概就是这样,目的只是单纯的学术交流。不当之处,敬请赐教。
博物馆设计规范要求
关于博物馆的更具体的规范可以在《建筑设计资料集4》里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571-1996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10-23批准1997-05-01实施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的设计要求,是设计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的技术依据。本标准适用于文物系统博物馆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商店、考古研究所和其他收集文物标本的场所。工艺美术、档案馆。等可参照使用。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10408.1-1989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GB12663-1990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A25-1992防盗安全门GA27-1992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1一级防护目标class one Protection object确定为一级风险的文物和部位为一级防护目标,用F1表示。3.2二级防护目标class two protection object确定为二级风险的文物和部位为二级防护目标,用F2表示。3.3三级防护目标c1ass three protection obJect确定为三级风险的文物和部位为三级防护目标,用F3表示。3.4监视区survei Hance area室外周界报警或周界栅栏所组成的警戒线与防护区边界之间所覆盖的区域。3.5防护区tection area允许公众出入的防护目标所在地域。3.6禁区贮存、保管防护目标的库房、保险柜、修复室和其他不允许公众出入的区域。3.7纵深防护体系设有监视区、防护区和禁区的防护体系。4现场勘察4.1勘察内容现场勘察是进行工程技术设计的基础,勘察内容与要求如下:a)按照GA27第3章的有关条款,根据用户对房屋的使用安排和藏品情况,确定一级防护目标、二级防护目标和三级防护目标的具体区域和位置;b)在防护区域内,一般以房屋建筑的分隔作为分防护区域的边界。分防护区域内含有几种不同级别的防护目标时,应按照GA27第3章的有关规定,确定其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也可在分防护区域内,针对不同级别的防护目标设立不同级别的防护段;c)勘察确定禁区的边界,库房内部要按照防护要求,勘察实体防护屏障安装位置;d)勘察确定文物保护单位监视区边界,测量周界长度,确定周界大门的位置和数量,记录四周交通和房屋状态,根据实际地形、地物提出周界警戒线的基本防护形式,以作为周界报警设、计的依据之一。e)勘察确定防护区域的边界,防护区域的边界应与室外警戒周界保持一定距离,所有分防护区域都应划在防护区域边界内。防护边界需要设置周界报警或周界实体屏障时,要对设置置进行实地勘察,作为周界报警或周界屏障的设计依据;f)勘察确定监视区、防护区、禁区的所有出入口的位置、门洞尺寸、用途、数量、重要程度并要进行记录,以此作为选择:出入口控制方式的基本依据;g)勘察防护区域内的所有窗户,包括天窗,并标注其外形尺寸,作为防盗窗栅的设计依据;h)勘察确定摄像机的安装位置,要进行现场模拟试验;一天的光照度变化和夜间可能提供的光照度情况要进行记录,监视范围和图像质量应符合9.3.6条要求,方可作为预定安装位置;2)对防护目标部位,应测量其附近产生的有规律性的电磁波辐射强度,对无线电干扰强度高的区域要进行记录,以作为系统抗干扰设计时的参考;j)调查一年中室外最高温度、湿度、风、雨、雾、雷电和最低温度变化情况及持续时间(以当地气象资料为准),以作为室外入侵探测监视系统设计时的依据之一k)各种探测装置的安装位置,要进行实地勘测,进行现场模拟试验,符合探测范围要求,方可作为预定安装位置,对安装高度、出线口的基本位置应标记在平面图上i)勘察确定通风管道、暖气装置及其他热源的分布情况。4.2勘察记录4.2.1勘察后,要按比例绘制以下工程图表(图上标明有关尺寸):a)周界监视区域、防护区域和禁区划分平面图b)出入口、窗的位置行下通道的走向平面图。c)摄像机、探测器、报警照明灯等各种器材的拟安装位置平面图d)管线走向、出线口平面图。e)中心控制室平面布置图以及控制室管线进出位置图。f)防护区域内展柜位置或陈列位置平面布置图。g)光照度变化、电磁波辐射强度数据表。h)总体平面图。4.2.2勘察后应填写表14.2.3勘察记录应作为正式技术文件存档,并有甲、乙方技术负责人签字。5工程设计原则5.1防护体系文物安全防范工程应优先选择纵深防护体系,由于外界环境条件和资金限制不能采用纵深防护措施时,F1应为局部纵深防护体系。5.2防范功能文物安全防范系统工程应具备防入侵、防盗窃、防抢劫功能,其防范能力应与设计任务书的约定相一致。5.3传输传输系统一般宜自敷专线传输报警信息,并配以必要的有线、无线转接装置,形成以有线传输为主,无线传输为辅的报警传输系统。5.4冗余性系统设计要有用户认可的冗余性,以利于系统扩展时对功能和容量的要求,区域探测技术应不少于2~3种。5.5盲区要求在防护区域内,入侵探测器盲区边缘与防护目标间的距离不得小于5m。5.6灯光照度监视区应设置周界装置,警戒线需要灯光照明时,两灯之间距地面高度1m处的最低灯光照度,应在20~401x范围内。5.7禁区禁区—般没置出入口控制装置,中心控制室一般设在禁区内。5.8抗雷电室外探测、传输系统应考虑有适应当地具体条件的抗雷电干扰措施和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的能力。5.9布线5.9.1系统布线时,一般应采用金属管、硬质塑料管或塑料线槽进行保护。5.9.2导线敷设后,应认证对线,并加上识别标记,每个回路导线对地绝缘电阻值不小于20MΩ。5.9.3塑料导管和线缆均应阻燃。5.10接地系统应有良好的接地,中心控制室设专用接地干线,与防雷地线的距离不小于5m。专用接地干线应使用铜芯绝缘电线或电,接地电阻小于或等于4Ω。5.11安全性工程选用的器材应符合GBl0408.1中5.8和GBl2663中6.8要求。5.12防护措施以下所列的各种方式,均可视为一种安全防范措施,也可看作是一道防线。周界报警栅栏;玻璃破碎报警装置组成的窗警戒系统;封闭的房间内安装次声波或超声波探测系统;通道安装的压力探测系统;对目标进行监控的电视监控系统;视频报警系统;控制空间某一区域的入侵移动探测系统;埋人式地音探测系统;埋入式泄漏电缆探测系统;室内报警照相联动系统;固定或移动式紧急报警系统;自动拨号电话传输报警系统;防弹、防盗玻璃展柜;组合式文物保险柜、防盗保险柜;防盗安全门、栅窗;隔离水泥砖墙;可移动实体防护屏障;强光照明系统;警戒器械;哨兵、警卫;其他措施。6一级风险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6.1一级风险大型工程确定为一级风险且工程投资规模在100万元以上的防范工程,其设计规范如下:a)组成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报警系统和电视监控系统,控制室设在禁区内;b)建立以有线传输为主,无线传输为辅的报警信息传输系统,控制中心、与所有通道出人口、展厅建立有线对讲系统;c)具有三种以上不同探测技术组成的交叉入侵探测系统;d)具有电视图像复核为主,现场声音复核为辅的报警信息复核系统;e)设有出入口控制系统;f)具有周界报警系统;g)设置实体屏障保护装置;h)用户终端和上一级报警接收中心,可实施双向通信,并有现场处警指挥系统;i)一级文物展柜应处于24小时设防状态;j)库房配置组装式文物保险库或防盗保险柜;k)设置不间断电源。6.2一级风险中型工程确定为一级风险且工程投资规模在30万元以上的安全防范其设计规范如下:a)建立由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报警控制中‘L\,中心控制室或防护区域内;b)建立以专用传输线或公共电话网组成的有线传输系统,控制中心与所有通道出入口建立有线对讲系统;c)三种以上不同探测技术组成的交叉入侵探测系统。d)以声音为主电视为辅点信息复核系统;e)重点位置设有出入口控制装置,设置监控摄像机;f)设置室内周界报警;g)一级文物设置实体保护装置,一级文物展柜应安装报警装置;h)与上一级报警指挥中心有双向通信、配置无线通信基地台和持通信机;i)库房配置组装式文物保险库或防盗保险柜;j)设置不间断电源。6.3—级风险小型工程定为一级风险且工程投资规模在30万元以下的安全防范其设计规范如下:a)报警值班室设有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多路报警控制器,报警值班室设在防护区域内;b)建立与声音探测器相复核的人侵探测系统,探测技术不少于三种;c)设置实体防护装置,一级文物展柜应有报警装置;d)重点目标实施电视监控;e)与上一级报警中心实施双向通信;f)具有自动切换备用电源;g)文物修复室、库房设出入口控制装置。7二级风险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7.1二级风险大型工程确定为二级风险且工程投资规模在100万元以上的安全防范工程,其设计规范如下:a)组成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报警系统和电视监控系统,中心控制室设在禁区或防护区内;b)建立以有线传输为主,无线传输为辅的报警信息传输系统;c)重要通道实施电视监控,重点防范区域实施声音复核;d)设置室外或室内周界报警系统;e)三种不同探测技术组成人侵探测系统;f)一级文物设置专用实体保护装置,一级文物展柜应安装报警装置;g)与上一级报警中心实施双向通信,配置无线通信基地台和手持通信机,控制中心与各通道、出入口建立有线对讲系统;h)库房配置组装式文物保险库或防盗保险柜;i)设置不间断电源。7.2二级风险中型工程确定为二级风险且工程投资规模在30万元以上的安全防范工程,其设计规范如下:a)组成由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报警控制中心,中心控制室设在防护区域内;b)三种不同探测技术组成人侵探测系统;c)重要通道和重点防范区域建立声音复核为主、电视图像复核为辅的报警信息复核系统;d)一级文物设置专用实体保护装置,一级文物展柜应安装报警装置;e)与上一级报警中心有双向通信,配置无线基地台和手持通信机,控制中心与各通道、出入口、展厅建立有线对讲系统;f)库房配置防盗保险柜。g)设置不间断电源。7.3二级风险小型工程确定为二级风险且工程投资规模在30万元以下的安全防范工程,其设计规范如下:a)配置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报警控制器,值班室设在防护区域内;b)文物保护单位内存放一级文物的区域,要按照一级风险小型工程设计规范处理;c)把出入通道作为入侵探测和监控的重点区域;d)有与上一级报警中心电话通讯联络设备;e)建立具有声音复核的入侵探测系统,探测技术不少于三种;f)配有可自动切换的备用电源;g)设置现场警号报警装置和警灯报警装置。8三级风险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8.1三级风险大型工程确定为三级风险且工程投资规模在100万元以上的安全防范工程,其设计规范如下:a)建立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报警控制中心,中心控制室设在禁区或防护区域内;b)建立有线传输为主,无线传输为辅的报警传输系统。控制中心与所有通道、出入口、各展厅,建立有线对讲系统;c)重点目标、重要通道实施电视监控;d)室内设置周界报警;e)建立声音复核的入侵探测系统,探测技术不少于两种:f)三级文物均有通用实体防护装置,一级文物设有专用实体防护装置,一级文物展柜配置报警装置;g)与上级报警中心实施双向通信,有处警指挥措施;h)库房应配置防盗保险柜;配置不间断电源。8.2三级风险中型工程确定为三级风险且工程投资规模在30万元以上的安全防范工程,其设计规范如下:a)建立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报警控制中心,中心控制室设在防护区域内;b)建立有线传输为主的传输系统,控制中心与各主要通道、出人口、各展厅建立有线对讲系统;c)重要通道实施电视监控;d)建立有声音复核的入侵探测系统,探测技术不少于两种;e)一级文物设有专用实体防护装置,其展柜配置报警装置;f)与上级报警中心实施双向通信;g)配置不间断电源。8.3三级风险小型工程确定为三级风险且工程投资规模在30万元以下的安全防范工程,其设计规范如下:a)具有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报警控制器,报警值班室设在非营业、。非参观区内;b)建立专用线为主的报警传输网络;c)设置本地发声、发光的警号和警灯报警系统;d)必须安装高安全级别的防盗安全门和防盗窗;e)文物店房、修复室的一级文物应存放在保险柜内;f)探测技术不少于两种的入侵探测系统;8)与上级报警中心有电话通讯。9工程设计技术9.1报警控制中心9.1.1一、二级风险大型工程的中心控制室应是一个专用房间,宜设置两道防盗安全门,两门之间的通道距离不小于3m,中心控制室的宙户要安装采用防弹材料制作的防盗宙,防盗安全门上要安装出入控制身份识别装置,通道安装摄像机。中心控制室设有卫生间和专用空调设备。9.1.2一、二级风险中型工程和三级风险大型工程的中心控制室应是一个专用房间,安装防盗安全门、防盗窗和防盗锁,出入口设置报警装置和自动照明装置。9.1.3一、二级风险小型工程和三级风险中、小型工程的中心控制室可设在值班室内,要安装防盗安全门、防盗宙和防盗锁,出人口处设置报警装置。9.2中心接收设备功能9.2.1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功能;a)中心接收机应能自动接收用户终端设备发来的所有信息,并能实时传送给留情管理计算机;d)中心接收机、计算机屏幕上可实时显示用户报警信息,并发出声、光报警;c)警情管理计算机应有足够的容量和相关数据库,用以贮存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所有用户资料及警情处理预案;d)留情管理计算机通过中心接收机能对用户状态进行巡检和定时检测,能对用户终端设备进行监控编程;e)中心接收机应有多个数据输入、输出接口;f)中心接收机设备具有对现场进行声音复核和处警通信功能,具有有线、无线通信转接功能;g)接人公共电话线路的中心设备应满足邮电部入网要求;h)用户报警信息资料包括:用户代码、地址、姓名、电话、单位名称、日期和时间、警情类别;5)系统软件应汉化处理,有较强的容错能力,有在线帮助功能。9.2.2报警控制器a)应符合GBl2663中5.2章的有关性能要求;b)报警控制器有可编程功能;c)设有用户密码,可对用户密码进行编程;d)电话报警器应满足邮电部入网技术要求。9.3电视监控9.3.1室外周界警戒线设置的电视监控系统,应对沿警戒线5m宽的警戒范围实现无盲区监控,一般情况下摄像机采用定焦距、定方向的固定安装方式,选用自动光圈镜头并配置室外防护罩。大范围监控区域宜选用带有转动云台和变焦镜头的摄像机。9.3.2室外周界警戒区域的电视图像显示系统应能同时显示全部周界走向5m宽警戒范围的现场情况,或设置由入侵探测器启动摄像机的电视监控手段,对多路报警图像信号具有实时传输、切换显示功能。9.3.3监视摄像机传输到中心控制室的图像信号应24小时不间断录像或对现场报警图像监视信号进行实时录像。9.3.4视频报警系统应具有画面定格、任意设定视频警戒区域和印象功能。9.3.5在夜间,防护目标平均光照度应在10—401x范围内,摄像机灵敏度应能适应防护目标光照度的变化。图像等级图像质量损伤主观评价5不觉察4可觉察但并不令人讨厌3有明显觉察令人感到讨厌2较严重令人相当讨厌1较严重不能观看9.5.2室外周界报警系统在入侵报警发生时,信号显示应满足下列之一的要求:a)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全部周界模拟地形图,并以声光显示报警具体地理位置,具体位置可进行局部地形放大,直到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b)通过控制装置在模拟地图板上以声、光信号显示周界报警的具体位置;c)在控制设备上以声、光显示周界报警的方向和位置。9.5.3应给出室外周界报警装置及系统适应室外工作环境的具体指标(其内容包括对风、雨、雪、雾、温度、湿度的适应程度),并说明抗雷电干扰的具体措施和安装方法。9.6出入口控制9.6.1需要进行防护和控制的位置包括:a)周界栅栏、围墙的出人口;b)展厅、库房的出入口。c)进入防护目标区的地下通道和天窗;d)防护区和禁区的通道。9.6.2仅供内部工作人员使用的出入口应配置磁卡或其他自动识别身份的出入控制装置。9.6.3自动识别身份的出入控制装置,其有效进入的证卡数量应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不同的入口,应持有不同的识别密码,以确定不同级别证卡的有效进入。每一次有效进入,都应可自动存贮进该人员的相关信息和进入时间,并每天进行有效统计和记录、存档。9.6.4受识别装置控制的自动门应能有效阻挡一卡进多人或一卡出多人,识别装置应保证操作的有效性,非有效进入应发出报警信号。有效操作应保证自动门的有效动作,一次有效操作自动门,只能产生一次有效动作。9..6.5有效证卡应有防止同类设备非法复制的密码系统,密码系统应能修改。9.7人侵探测装置9.7.1入侵探测装置在其系统防范区域内,当有入侵发生时不应产生漏报留。9.7.2复合入侵探测器,只能视为是一种原理的探测装置。9.7.3入侵探测器装置组成系统后,其系统的抗辐射敏感度、抗电源瞬态敏感度的能力应符合GBl0408.1中4.6.1要求。9.7.4探测器启动摄像机或是照相机的防范区域,应设置与探测同步的照明系统。9.8无线传输装置9.8.1安全防范系统工程中,不适宜采用有线传输方式的区域和部位,应采用无线传输方式。当探测器进入报警状态时发射机应立即发射报警信号,发射机应有间隔一设定周期的时问后,重复发射报警信号的功能,当探测器进入警戒状态后,发射机应停止发射报警信号,传输应停止。9.8.2固定安装的无线报警装置,应有电源欠压指示,欠压指示分以下两种方式:a)发射机电源在欠压状态时,应发射一个故障信号给中心控制室的接收机,接收端应有专门的欠压报警显示信号或区别报警信号的灯光显示。接收机在收到欠压指示后,可对发射机发射一控制信号,终止欠压报警信号的发射,并应立即更换发射机电源;b)发射机电源在欠压状态时,发出本地声、光报警信号,声级不低于85dB(A)。9.8.3固定安装的无线报警发射装置,应有防拆报警和防止人为破坏的实体保护壳体。9.8.4以无线报警组网方式为主组成的安全防范系统,应有对使用的信道进行监视的功能,当出现连续阻塞信号或干扰信号超过30e,足以妨碍正常接受报警信号时,接受端应有故障信号显不。9.8.5以无线报警组网方式为主组成的安全防范系统,接收端应有接收处理多路同时报警的功能而不得产生漏报警。9.8.6发射机电源应保证有效使用时间不少于1印天,在发出欠压报警信号时,电源应还可支持发射机正常工作7天。9.8.7接收机安装位置应由现场试验确定,以保证接收到防范区域内任意发射机发来的报警信号。9.9实体防护9.9.1实体防护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措施,在防范工程中应优先采用。9.9.2文物安全实体防护主要有以下措施:a)存放文物的展柜应是防盗玻璃或防弹玻璃及相关框架组合而成,展柜一律应安装防盗锁。普通玻璃展柜应安有报警装置对柜内文物进行监控。b)存放文物的普通仓库内应设置组装式文物保险库或防盗保险柜,一级文物不得在普通库房内货架上堆放保管;c)展出的文物字画,要附加实体防护装置;d)文物库房的门和窗应分别安装防盗安全门和防盗窗,防盗安全门质量标准应达到GA25中5.2规定的C级水平;e)室外周界栅栏高度不得低于2.8m。9.9.3对文物建筑中易攀登、隐藏人员的部位,在不影响观瞻的前提下应设置障碍物